评论:微博围观推动法治 2010年12月28日,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发布《2010中国微博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0月,中国微博服务的访问用户规模已达到12521.7万人,中国微博正在以“井喷”的方式迅速发展。 “手机+拇指”的组合方式,短短140个字以内的文字承载量,就可以使每个人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从而带来一种崭新的信息传播的革命。“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微博的巨大影响同时还反映在它对各种公共事务特别是法治事件的关注和推动之中,成为网络舆论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此前,我们已经见识过了网络反腐的巨大威力,而微博的兴起又将这种无孔不入的监督发挥到了极致,越来越多的公共热点事件都与微博有关,甚至起源于微博。由于微博的成本相对较低和网络的虚拟性,不必担心遭到被举报者报复陷害,使得一些通过传统渠道很难发现的问题得以被发现,一些潜伏得很深的贪官污吏得以被揭露,一些已经被封口的真相大白于天下……民间反腐又找到了新载体和新舞台。 江西宜黄拆迁事件,钟如九以“现场直播”形式,通过手机微博还原强拆现场,从而引发官场地震,宜黄当地多名官员被免职。微博让更多小人物有了说话的地方,让更多的小事情有人管,让更多的权利得以维护。 随着微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习惯通过微博曝光、以微博维权。这是因为微博快捷的评论和转发功能,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效率远高于传统媒体,并且能够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和舆论的支持,以“滚雪球”的方式集聚各方力量,令某一言论、事件在很短的时间形成“核聚变式”的扩散。 微博的迅猛发展也推动了网络问政的兴起。一些政府机关和政法部门敏锐地察觉到微博的巨大能量,并开始有所作为。据报道,各级各类政府机构争相织起了“围脖”,目前已开通的政府微博中各级公安部门的微博占近七成。其中,广东省公安厅的微博粉丝数量已超过540万人,位居全国第一,广东省公安厅在微博上被粉丝亲切称为“厅哥”。 微博还能发挥公共职能执行者的作用。2010年11月29日,厦门警方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条最新消息:“备受各方关注的厦门女童被害案取得重大突破,两名犯罪嫌疑人已经被警方控制。”这是厦门警方微博问政的一个缩影。职能部门网络问政有利于主流声音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传播中把握话语权,澄清事实,还原真相,避免以讹传讹、绑架舆论的网络暴力发生。 从微博反腐、微博维权到微博问政,微博的存在和发展极大地提升了民众参与民主法治建设的热情和程度。微博的“围观”同时也对执法部门和执法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考验着有关部门的执政理念、执法作风,执法手段和应变能力,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也起到越来越重要的监督制约作用。 |